電影《賽德克‧巴萊》全台熱映,該片塑造賽德克族頭目莫那‧魯道為抗日英雄,但台中市和平區的泰雅族原住民卻不這認為,他們控訴莫那‧魯道當年率領族人及日本人進村屠殺、毀村,共26名老弱婦孺遇害。逃過一劫的80多歲耆老蘇樣‧瓦浪更氣憤怒罵莫那‧魯道「不是英雄」。

據媒體報導,泰雅耆老蘇樣‧瓦浪回憶,當年僅5歲的他被母親送到樹林內,因此躲過一劫,後來與族人返回時,村內屍體遍野,僅10多人存活。不久莫那‧魯道又帶了100多人再犯,雙方在山區引爆衝突,其中5名來犯者人頭被砍下,莫那‧魯道甚至被子彈擦過右眼下方,留下疤痕。

蘇樣‧瓦浪指出,當時族人還對莫那‧魯道嗆聲:「你應該去殺日本人,不是殺自己人」。據悉,當年台灣很多部落都受日本統治,蘇樣‧瓦浪居住的烏來歷馬部落(現台中青山發電廠附近)也被控制,但沒想到殺害族人的會是同樣身為原住民的莫那‧魯道。

蘇樣‧瓦浪的兒子不拉斯‧蘇樣表示,這起事件不到一年,就傳出霧社事件,他覺得莫那‧魯道殺害同胞很不應該,也認為這件事情若沒有傳承下去,可能會失傳。

對此,原民會前主委、賽德克民族議會召集人瓦歷斯‧貝林坦承,當時日本人對原住民採「以番制番」政策,攻下哪個族群就可以狩獵,逼族人征服較深山的部落,莫那‧魯道攻打和平區泰雅族人也是日本人指使,確實有殺人事件。瓦歷斯‧貝林表示,這場戰役被稱為「青山事件」,但莫那‧魯道是否遭槍傷頭部,無法可考。


《賽》片歷史顧問邱若龍表示,早年莫那‧魯道確實有帶族人攻打其他部落,沿著中央山脈北打到南,很多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這段往事。但他認為,該片鎖定的是「霧社事件」,至少在那個時間點莫那‧魯道是英雄,若電影能引發更多人關心原住民的歷史,就達到意義了。

1930年,莫那魯道帶領族人英勇抗日,飲彈自盡後屍骨成迷;3年後,他的遺骸在山洞中被找到,日軍找來莫那魯道的女兒認屍,學者並根據手鍊等物,確認此屍骨為莫那魯道,未料日軍竟曝曬遺骸,甚至在1945年將屍骸送至台灣帝國大學(現台灣大學),做成研究人骨標本。

莫那魯道與妻子、2個兒子都在霧社事件中戰死,僅剩女兒馬哈莫那,馬哈莫那本來要在山林中上吊,被人發現救回一命,便立志要找回父親莫那魯道遺骸;日軍發現莫那魯道的遺骸,找來馬哈莫那指認,卻不還給她,她見到父親遺體,卻不能帶回故鄉安葬,內心哀痛。

馬哈莫那直到臨終前,仍掛念此事,交待後人「剪下自己頭髮和指甲,等找到父親遺骨一起埋進去,與父相伴」;台灣光復後,莫那魯道遺骨才回歸故鄉霧社,1973年10月7日,也就是馬哈莫那死後3個月,抗日英雄莫那魯道風光下葬,耆老們抱在一起痛哭,馬哈莫那終於得償所願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